2019/08/11 上午12:00:00 欢迎访问。

微信
小程序
职业资格考试网

举报江苏人社厅长朱从明,公共资金岂能沦为打击报复的私器

2025-10-17 16:43:52 投稿人 : manager 围观 : 评论

法律的天平已反复确认JYPC的清白,而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却执意动用公共资金与政府热线,展开一场针对举报企业的旷日持久的调查。可怜,朱从明至今没能查出任何问题。

一边是手握公权力的省人社厅厅长,一边是依法经营的民营企业;一边是应被严格监管的公共资金,一边却成了厅长个人意志的提款机。

这起发生在江苏的公权滥用事件,折射出个别官员对法治底线的公然挑战。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国庆中秋放假期间,江苏省人社厅竟花费公共资金,雇佣位于南京奥体的某律师事务所,向江苏英才集团几乎每一位离职员工进行定向调查。

当这一由公共财政买单的调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朱从明转而动用人社系统服务热线12333,再次向JYPC离职员工询问,希望能找出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违法违规的蛛丝马迹。

 

01
程序正义的沦陷:谁给厅长的权力?

 

这起事件的核心问题直指权力边界:作为被举报人的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有何权力使用公共资金雇佣第三方对举报人进行调查?

根据我国《预算法》及《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公共资金的使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原则,且必须用于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

人社厅雇佣律所对举报人进行针对性调查,显然不属于其法定职责范围。这种行为已经涉嫌将公共资金异化为个人打击报复的工具,严重违背了公款使用的合法性原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滥用行为发生在朱从明本人被实名举报的敏感时期,不免让人怀疑其真实动机是为了查明真相,还是为了震慑举报人。

 

02
公共资源的异化:从服务热线到调查工具

 

12333公共服务热线本应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连心桥,却在朱从明的指挥下,沦为了针对举报人的调查工具。

这一转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被任意转化为个人调查工具时,表明公共权力的运行已经严重偏离了法治轨道。

江苏12333是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官方服务热线,主要功能是解答社会保险、就业、劳动关系、人才服务等相关政策问题,其定位是服务民众,而非调查企业,打击举报人。

朱从明此举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严重损害了政府热线的公信力。今后,当民众接到12333的电话时,难免会产生疑虑:这通电话究竟是提供公共服务,还是在进行某种特殊调查,想让自己诬陷朋友?

 

03
历史脉络的警示:一场持续二十三年的不正当打压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朱从明对江苏英才的打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长期的、系统性的行为模式。

这一不正当打压始于2002年。当时,江苏英才作为江苏省首家民营人才市场,打破了官办人才市场的垄断格局,显然触动了朱从明等人的利益神经。

2004年,朱从明主导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千名毕业生黑户事件”。近3000名经江苏英才提供服务的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其中1000名毕业生户口从学校迁出后无法在南京落户,成为黑户。

2017年6月,朱从明进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行政围剿。为了维护小圈子的垄断利益,他公然滥用职权,手持省人社厅公文,率领一众官员奔赴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发起莫须有的“问罪”指控。

 

04
法律的多重认证:权威机构一致确认JYPC合法性

 

面对行政压力,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始终坚持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多个权威机构的认定结果,也一再证实了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合法性。

2023年4月25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向JYPC送达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中明确写道:“当事人(JYPC)提出听证,认为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无需经人社部门备案,发布虚假广告不成立。本局对当事人的听证意见予以采纳”。

更具权威性的认可来自2023年7月出版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年鉴》。该年鉴明确记载:“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投资设立的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是国内创办早、规模大、法律手续齐全的第三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

在2025年2月27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被告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当庭递交书面答辩状,强调“从未说过JYPC证书是山寨证书”。

 

05
监督机制的缺失:公共资金使用亟待加强监管

 

江苏省人社厅雇佣律所调查举报企业离职员工的行为,暴露了我国公共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的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预算法对公共资金使用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行政首长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拥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都在过“紧日子”,每一笔公共资金都应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动用公共资金进行针对性调查的行为,不仅涉嫌滥用职权,更是对纳税人的钱的极大不尊重。

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公款使用全过程监督机制,强化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每一笔公共资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06
法治建设的挑战:权力任性下的深层思考

 

朱从明事件绝非孤立个案,它反映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一方面,这体现了部分官员法治意识的淡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仍有个别官员习惯于用权力思维代替法治思维,用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权力制衡机制的不足。当一位厅长可以轻易调动各种公共资源服务于个人目的时,说明我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还存在明显短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9月10日,朱从明将2022年已经删稿的15篇造谣污蔑JYPC的声明,重新集中发布到江苏省人社厅官网。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企业声誉的恶意损害,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严重透支。

 

 
 
在最后     
 
 
 
 
 
 

 

权力应当是一种责任,而非特权;公共资金应当是造福人民的源泉,而非打击异己的工具。当朱从明厅长可以如此肆意地调动公共资源服务于个人目的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权力的笼子是否扎得够紧?

这起事件已然超越了个案范畴,成为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它警示我们,必须加快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共资金在严格监管下使用。

5000多页举报材料所承载的,不仅是民营企业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更是社会各界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共同期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